知識分享

2016-11-25
蟑螂 小百科

    蟑螂為古老的昆蟲,距今已有三億多年的歷史。全世界的蟑螂有四千多種,不過多生於林間野外,而且白天活動,能飛行;只有少數的種類,生活於住家、夜間活動,不擅飛行,只能滑翔,是為住家蟑螂(household cockroach)台灣蟑螂的種類有76種,其中住家蟑螂只有8種。
 
    蟑螂屬於昆蟲綱(Insecta)蜚蠊目(Blattoidea),漸進變態(Gradual metamorphosis),交過尾的雌蟲將卵產於卵鞘內(Ootheca),卵孵化出若蟲(Nymph),經7~12次蛻皮(Molting),而為成蟲。蟑螂常出沒於垃圾堆、糞坑、排水溝內,逐污納垢,然後夜間侵入廚房,爬到食物、餐具上污染食物,為消化系統傳染病之病媒。又因其分泌之費洛蒙蟑螂味,常令人引起過敏症狀,故其為人類重要過敏原;諸如過敏性氣喘、過敏性鼻炎、過敏性角膜炎等等。

美洲蟑螂(Periplaneta americana)
 
    美洲蟑螂源自於熱帶非洲,為一大型的住家蟑螂,體長35~43mm,全身成美麗光澤的紅褐色,具發育完整的翅膀。其前胸背板淡黃褐色,中央具兩顆赤褐色大斑。
美洲蟑螂性喜溫暖、潮濕之環境,而台灣地區之高溫多濕最適於本種蟑螂之孳生繁殖,為台灣一般住家最多、最常見且最活躍之蟑螂。美洲蟑螂大多發現於地下室、排水溝、污水池、糞坑,尤其是沿著水管處。在許多城市,每於豪雨之後,排水系統淹水,自建築物的底層,發現有大量的美洲蟑螂逃離擁出。
 
    美洲蟑螂卵鞘(ootheca)長約9mm,寬約4~6mm,形狀有如紅豆,產下時多黏貼於器物的表面,並以一種特殊的分泌物,参雜著一些木屑或紙張碎片,覆蓋其上。每一卵鞘有16個卵,排成兩行。蟑螂若蟲的胚胎在卵內完成其發育之後,所有的若蟲即自卵鞘逸出,蛻下它們的胎衣,而成為白色無翅的蟑螂若蟲。約十分鐘後,體色漸漸變深,而迅速的活躍行走活動。其後平均每隔月餘脫皮一次。美洲蟑螂若蟲於發育至第3或第4齡期時,始出現翅芽。美洲蟑螂,天氣悶熱時,可在街燈下,靠著滑翔而飛行相當的距離。
 

棕色蟑螂(Periplaneta brunnea)
 
    棕色蟑螂與美洲蟑螂酷似,且常與美洲蟑螂為伍,常易混淆,體型較美洲蟑螂小,約25~30mm。前胸背板赤褐色,輪紋不完整,乍看之下,中央具一邊緣不太清晰之鐵錨狀淡斑。棕色蟑螂尾毛末節則較美洲蟑螂粗短。
 
    棕色蟑螂原產地可能在熱帶非洲,性喜高溫多濕,1943年以前台灣尚無紀錄,不知何時傳入不可得知。本種通常生活於屋內廚房、食物貯藏區、市場、排水溝、下水道常與美洲蟑螂混雜在一起,但因較喜高溫,分佈略遜於美洲蟑螂。
 

澳洲蟑螂(Periplaneta australasiae)
 
    澳洲蟑螂亦近似於美洲蟑螂,只是個體略小,顏色深暗褐,亦源自於熱帶非洲,由於商賈往來、奴隸交易而散布開來,現已廣布於熱帶及亞熱帶地區。此種蟑螂比美洲蟑螂需要較高的氣溫,最近由於各地之生活水準提高,禦寒設備較佳,此種蟑螂之生存機會亦隨之大增,其棲息場所,亦與美洲蟑螂相仿,常混雜在一起。
 
    澳洲蟑螂體長27~33mm,體色為暗褐色,其前胸背板周緣為一封閉明顯之黃色輪紋,環內為深褐色。前翅前緣脈基部(即外緣室)有粗大的黃色斑紋左右各一條。末齡若蟲,於其腹部的每一節邊緣,具有明顯的淡黃色斑點。
 
    澳洲蟑螂之生活史大抵與美洲蟑螂近似,平均每個卵鞘內有22~24個卵,較其他種蟑螂,具有明顯的植食性,是許多溫室栽培作物的重要害蟲,但在住家亦可咬蝕衣物及書畫。
 

德國蟑螂((Blattella germanica)
 

    德國蟑螂為分布最廣之ㄧ種住家蟑螂,幾乎遍及世界各地。又因其生活史短,繁殖潛能強,故為室內之最重要害蟲。德國蟑螂亦為住家蟑螂中個體最小的一種,長10~15mm,呈黃棕或淡黃褐色,故又稱茶翅蟑螂。其前胸背板,具有兩條黑色縱帶。黑色縱帶中央為一淡色條紋,有時可做短距離之滑翔。雌蟲交尾後數日,在腹部末端形成卵鞘,自交尾孔突出,卵發育期間,卵鞘並未脫離母體,由雌蟲將卵鞘夾在腹端,直到卵發育完妥行將孵化為若蟲時,才脫離母體。此產下的卵鞘,隨即被孵化的若蟑螂打開。卵胚胎發育孵化期間因有母蟑螂之保護,故德國蟑螂之卵鞘遭受寄生蜂寄生的機會幾乎等於零。卵鞘形如荳萊,平均長8.4mm,寬3.6mm,鞘內卵呈二列並排狀;每一雌蟲一生可產卵鞘4~9個。每一卵鞘內之卵數平均約38個。德國蟑螂之直腸細胞能分泌一種強力引誘劑,使得該種蟑螂有群聚之作用,此種分泌物稱為「群聚費洛蒙(Aggregation pheromone),此亦可說明為何德國蟑螂皆喜好群居之原因。德國蟑螂並不源自於德國,而係來自非洲。此種蟑螂為公共場所最常見的一種害蟲,常發現於廚房、旅館、醫院、餐廳、飯店、電影院、食品工廠、長途列車、船艙、機艙及其他溫暖潮濕的地方,例如垃圾推置場等。在餐飲食品工廠則呈最普遍且獨佔的蟑螂種類。
 

棕帶蟑螂(Supella longipalpa)
 
    棕帶蟑螂為一小型之蟑螂,比德國蟑螂略小。體長10~14mm。棕帶蟑螂成蟲之前胸背板底色淡黃色,中央有一條寬闊之紅褐色條紋,中胸及腹部背板金黃色,各具有型狀似“V”字形之暗棕色斜橫條紋。致其外觀看起來有若兩條黃棕色之斜行橫帶。此種蟑螂受到驚擾時,會跳起來並快速的逃逸或迅速的飛行,尤其是雄蟑螂。棕帶蟑螂的棲息場所,有群居性,常隱身於碗櫥、食物櫥櫃、壁櫥中之擱板、書房之書架、廁所之置物架上、瓦斯爐架上、臥房床板下、化妝檯下、電話機裡、各種久藏之書冊紙張雜誌(舊報紙)、電視機(又稱電視機蟑螂)裡,數量雖不多,但十分分散。
 

潛伏蟑螂(Pycnoscelus surinamensis)
 
    潛伏蟑螂體中型,長18~24mm。前胸背板深橄欖色至黑褐色,翅及身體腹面為淡黃色,乃至黃褐色,與前胸背板截然有別,形成一明顯之對比,故亦稱
雙色蟑螂。雌雄成蟲之翅均發達,若蟲則全為暗色無翅,觸角甚短,基部周緣具黃色輪紋。本種之正常生殖方式為孤雌生殖,營卵胎生。潛伏蟑螂是一種挖洞穴居的蟑螂,會咬碎植物的根和莖,為園藝害蟲。
 

花斑蟑螂(Neostylopyga rhombifolia)
 
    花斑蟑螂亦稱家屋蟑螂,原產於遠東。花斑蟑螂為中型種,體長20~25mm。全身體色暗褐,胸部及腹部背面具有黃色或黃白色之斑紋,故稱花斑蟑螂。前翅在中胸兩側退化成小型葉片狀,後翅缺如。在家屋內發現於廚房、臥房、貯藏室及豬舍等處,惟數量不多。
 

灰色蟑螂(Nauphoeta cinerea)
 
    灰色蟑螂為世界共通種,體中型25~29mm,全身灰棕色,因此得名,有深色斑點密佈,前胸背板以及翅鞘均有不規則之斑點點刻。雌雄蟲翅短,不蓋及腹端。卵胎生。喜食動物性食物,尤其含有魚油食品時為然,常出現於沾板下。此種蟑螂亦常侵入麵粉工廠、食物貯藏室所等。
 

蟑螂的生態習性
 
    由於蟑螂的祖先源自於熱帶兩林的沼澤地帶,因此,形成
蟑螂性喜溫暖,潮濕之習性。近些年來,由於交通往來之便捷,以及人類室內溫、濕度的調控,住家蟑螂已不受氣候的限制,廣布世界各地。
 
    住家蟑螂為了免於白天人類的維生活動,不經意的踐踏,或其他動物的侵犯,故其出沒活動期間,調適成為
晝伏夜出的夜行性(nocturnal)。又為了逃避其他動物的捕食,蟑螂的尾毛具有如雷達般的偵測氣流及聲波的功能,以便於及早發現從身後偷襲之敵人。又其身體上下扁平,演化成為趨觸性(thigmotropism),遇到敵害攻擊時,能及時遁入牆壁、地板、器物之隙裂縫內;平時亦習慣棲息隱身其內,以減少天敵為害。再者,為了減小蟲體的營養阻力,蟑螂的雜食性(omnivorous),使其無所不食,以增加其生存之機會。此外,蟑螂遇敵害時,又有自割的習性,將其被敵方捕住之肢體部分自行切割,以為逃命,其後藉再生的能力,又可補生被切割的肢節。
 
    蟑螂為雜食性,舉凡有機物均可成為它們的食物,諸如人類的食物,葷素不拘、垃圾、廚餘餿水是它們的美食,甚至於動物的排泄物、屍體,照吃不誤。住家蟑螂由於長年與人類生活在一起,因此,它們也喜歡人類的口味,嗜食澱粉、醣類,而且喜歡酒類等發酵物。
 

蟑螂防治之前提
 
    蟑螂歷經地球億萬年環境的變遷,生物之生存競爭、自然淘汰等摧殘,而仍能保有其古老的習性與體態,甚至於足跡遍佈全球,足見其生命力之強韌。即使到如今,
人類用殺蟲劑廣為撲殺,它們都能分泌解毒酵素,產生抗藥性基因。欲求蟑螂防治之徹底有效,應以環境有效管理,作為防治前提:
 
1.
環境衛生改善:所有飲食品均應妥為收拾儲藏;垃圾、餿水、廚餘必須以密閉容器完善處理,使蟑螂無以覓食
 
2.
改良裝潢、傢俱布置,減少蟑螂棲身隱伏之隙裂縫:牆壁、地板如有隙裂縫,應即時修補;傢俱布置儘量避免留有空隙、裂縫,如有隙裂縫,可用矽膠填補,以減少蟑螂隱身藏匿
 
3.
經常清除、整理環境蟑螂糞便含有群聚費洛蒙,因此,櫥櫃、抽屜、工作檯,如有蟑螂肢體、糞便應隨手清除,否則會誘引更多蟑螂來患。
 

蟑螂之藥劑防治
 
藥劑防治不得其法,
蟑螂容易產生抗藥性
 
1.
殺蟲劑之殘效噴灑:蟑螂喜歡沿著器物、牆壁之稜角、稜線爬行。因此,將殘效性之殺蟲劑針對蟑螂爬行、出沒之處所,作15~20公分寬之殺蟲劑殘效帶狀噴灑處理。殘效噴灑殺蟲劑乾了之後,會在表面形成一層藥膜,當蟑螂爬行其上,足跗節之懸墊沾到藥劑即會滲透侵入蟲體,引致中毒死亡。市售水性噴霧罐殺蟲劑殘效較佳,但噴灑前必須搖一搖,使藥劑均勻。
 
2.
驅出處理:殺蟲劑殘效處理後,可再用具驅出效果之除蟲菊精類殺蟲劑,對著蟑螂隱身之隙裂縫噴灑,將隱棲之蟑螂驅趕出來,強迫其接觸殘效殺蟲劑,增加藥劑接觸之機會,加速其中毒死亡,此稱之「兩段施工法」。
 
3.
蟑螂毒餌:單純的殘效噴灑,常僅撲殺滅四處遊蕩之雄蟑螂,防治成效不彰。且藥劑噴灑容易傷及無辜天敵,又造成環境污染,蟑螂亦容易產生抗藥性。故近年來蟑螂防治有趨向毒餌誘殺之趨勢。毒餌施用時,收拾好飲食物、垃圾、餿水、廚餘,可以驅使蟑螂就食毒餌。蟑螂密度高時,採用殺蟲劑殘效噴灑,蟑螂密度低時,宜採用毒餌法。毒餌施用時須深入雌蟑螂棲身出沒處,以方便其就近取食。
 
4.
殺蟲粉劑之運用:某些種蟑螂喜棲息於開關、插座等電器設備(稱為電器害蟲),而電器設備不宜使用乳劑等液體噴灑,可用毒餌或殺蟲粉劑撒布。
 
5.
綜合防治:使用單一方法防治蟑螂,難竟全功。因此,徹底安全有效的蟑螂防治,必須綜合環境管理、環境衛生改善、藥劑防治多方並進,此即所謂綜合防治;近年來更演進為蟑螂綜合管理(cockroach imtegrnted mamagement)

以上文章分享自 
台灣環境有害生物管理協會

 





上一則   |   回上頁   |   下一則

會員登入
帳號
密碼

忘記密碼? 註冊